透過《政府工作報告》看泉州砥礪前行
發展高質量 泉州加速跑
——透過《政府工作報告》看泉州砥礪前行
2020:見證不平凡
我們戰勝了諸多困難和風險,經受住了嚴峻考驗,各項工作取得紮實成效,“十三五”規劃順利收官。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戰“疫”有你有我
2020年極不平凡,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民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,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空前衝擊。
——第一時間啓動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一級響應,正月初一轉入指揮部體制,市縣鄉村四級迅速行動;
——4萬多名醫務工作者白衣為甲、大義逆行,護佑人民羣眾生命健康安全;
——500多家企業勇挑重擔、協作聯產,半月造出防疫物資新產業鏈;
——3500多名市縣兩級黨員幹部自帶被褥分赴村居一線;
——廣大公安幹警、鎮街村居幹部及其他一線人員日夜堅守、衝鋒在前;
——港澳台僑鄉親、廣大企業家守望相助、捐款捐物;
——874萬泉州兒女眾志成城、齊心協力,築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;
全市總確診人數控制在較低水平,實現確診患者零死亡、醫護人員零感染。
這些“國字號”榮譽,泉州榜上有名
2020年
★獲批並實施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
★獲批“科創中國”試點城市
★全國首批“雙千兆城市”
★營商環境在百座經濟活躍城市綜合排名升至第15位
★獲批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
★河長制標準化建設入選水利部優秀案例
過去五年
★榮膺國家生態市、國家森林城市、國家節水型城市、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等
★入選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案例城市
落實“六穩”“六保”
穩
發展更加全方位
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巨大沖擊,2020年,我市圍繞“經濟要穩”,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穩健起步。
一季度破解“五難”操作鏈;
二季度實施“六穩”“六保”追趕行動;
三季度開展雙循環攻堅;
四季度組織年終衝刺;
全市生產總值由一季度下降10.3%到全年增長2.8%(預計數,下同)。
實施“百千”增產增效行動
兑現惠企資金48.2億元、減税降費91.1億元
為企業增貸、轉續貸、降低利率、延期還款2400多億元
支持龍頭企業與本地中小微企業產能對接810億元
實施“四新”“八老”投資盤子
開展13個新基建新經濟基地建設比拼
啓動千億產業集羣改造提升行動,實施強鏈補鏈、科技賦能等項目710個
完成在建重點項目投資1498億元,98個重點項目竣工投產
新簽約項目432個、總投資2281億元
實施“全閩樂購”泉州促消費活動
發放各類消費券2億元,組織線下百場促銷
網絡零售額2574億元、增長34.9%,數額全省第一
快遞業務量破17億件、增長41.2%,數量佔全省一半
實施出口突圍拓展行動
出口商品總額增長3.4%
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343億元、增長98.2%
實施科技創新工程
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0家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41家
與湖南大學、上海大學、同濟大學等合作建設研發平台
聚
城市聚起新氣象
13個片區更新改造完成投資105億元。
興泉鐵路、福廈客專泉州段加快架樑鋪軌,廈漳泉城市聯盟路泉州段建成通車,城東至北峯通道將於春節前通車。
29條古城街巷啓動保護提升,11所古書院開展復建復興。
11個生態連綿帶項目基本完工。開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97個、完工152個,惠及5.6萬户家庭。
出台泉州市文明行為促進辦法、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,完善創城創衞常態長效機制。垃圾分類實施範圍擴大到22個街道(鄉鎮)、40多萬户居民。
活
體制機制有活力
“放管服”
全面推行“一窗通辦”,整合“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”事項54件。
啓動政務數據匯聚與共享應用平台(二期)建設。
在全省率先實現“區塊鏈電子證照+實體證照”同步頒發。
“金改”
推動供應鏈金融、銀税互動、雲電貸等增户擴面,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增長13.1%。
建設企業公益性綜合信用評價體系,完成20萬家企業公共信用評價。
新設創新投資基金、科技成果轉化基金。
醫改
職工醫保、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92.8%和68.5%,實現醫保“村村通”。
對台對外
與印度金奈締結友好城市獲全國友協批覆同意。
泉台貿易總額、利用台資分別增長50%和73.8%。
南洋華裔族羣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台一期投入試運營。
實
民生改善看得見
民生實事
“四心”工程、民生“XIN”行動深入實施,36個為民辦實事項目順利兑現。
脱貧攻堅
全面完成脱貧攻堅目標任務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普遍達10萬元以上。
鄉村振興
編制完成145個鄉村振興試點村規劃,十大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000億元。
教育事業
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1.4萬個、中小學學位1.8萬個。嚴格落實“公民同招”政策。
公共衞生
全市核酸檢測機構達53家,新增醫療機構牀位6508張、衞技人員2271人。
社會保障
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補貼、失業金和困難救助11.6億元,惠及43.5萬人次。新增城鎮就業9.3萬人,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.8萬人。
公共文化
順利完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驗收。
文物保護
發佈南外宗正司、市舶司、安溪冶鐵、德化窯遺址等考古成果。設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工作站,與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共建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。
生態治理
完成70個大氣減排精準治理項目,中心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7.3%。完成農村“千噸萬人”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,縣級以上13個飲用水水源地Ⅲ類水質達標率100%。
“強基促穩”
強力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。建立14個集中監管倉,嚴格進口冷鏈食品和國際郵件快件管控。開展房屋安全“百日攻堅”、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。
軍地共建
率先建立軍地“雙清單”制度,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“一帶三”整體創模目標。
“十三五”收官 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1萬元
全市生產總值預計突破萬億大關,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1萬元,經濟總量連續22年居全省首位,地區生產總值、工業產值、社消、用電、快遞業務量等指標躍居國內所有城市前20。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改革顯成效
民營經濟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67項國家級改革試點深入推進。規範行政審批事項申報、“並聯審批+電子證照”等被國務院表揚推廣,市場主體從50萬家增加到120萬家。與海絲沿線國家(地區)年貿易額超千億元。
城市展新顏
開展國家生態修復、城市修補試點,6.41平方公里古城逐步成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“活樣本”。中心城區面積由206.5平方公里拓展至235平方公里,城鎮化率從63.6%提高到68.5%。
文化更自信
“泉州: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”列入中國世界遺產申報項目。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通過驗收,新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、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,市公共文化中心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投入使用。
幸福有奔頭
實現現行扶貧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脱貧、貧困村全部摘帽。全市累計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7萬個、中小學學位18.3萬個、醫療機構牀位1.7萬張、養老牀位1.6萬張。14.8萬户居民從棚户區搬出,住進新房。建立全市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,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。
2021:迎接新開局
2021年是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的開局之年……我們將弘揚偉大抗疫精神,把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,毫不放鬆抓好“外防輸入、內防反彈”工作,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。 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經濟社會發展
主要預期目標
生產總值增長7.5%左右,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2.5%左右,工業增加值增長7.5%左右,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%左右;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5%,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%;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.5%左右;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%,出口商品總額增長7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.5%左右,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%左右。
創新 產業發展強引擎
實體經濟當然是泉州發展的“至寶”,駕馭高質量經濟列車行穩致遠,泉州產業需要加快提升“含金量”“含新量”“含綠量”。 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●全方位創新
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家
建好用好清源創新實驗室、中關村中試熟化基地等平台
擴大企業人才自主評價試點範圍
實行人口零門檻落户便利化措施
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
科技賦能民生消費品產業
實施重點技改項目200項以上
新增1000家企業“上雲上平台”
●新興產業
推進新基建新經濟基地建設,力爭新落地項目80個
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產業
建設中國醫療防護用品生產基地
●提質擴量第三產業
推進服務業百大項目建設
打造10個夜間經濟示範區
爭創省級步行街、示範商圈
●“項目攻堅2021”
實施在建重點項目538個,確保開工重點項目90個、竣工90個
簽約落地20億元以上項目40個
振興 鄉村光景可期待
做好“三農”工作,泉州理應更有底氣。我們要統籌謀劃,抓牢糧食安全,發展特色現代農業,推進鄉村建設,在逐夢“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”道路上一年跨出一大步。 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●穩定13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
●拓展創建315個鄉村振興試點村
●啓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
●實施產業扶貧1500户以上、住房條件改善提升500户以上,扶持低收入村發展村財創收項目150個以上
能級 繡出城市好品質
城市的點滴變化,牽動着海內外泉州人的目光。我們將不負期許,紮實為民建城,細心、耐心、巧心繡出城市品質品牌。 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●做強環灣城市中心
開展165平方公里環灣核心區城市設計
打造晉江、洛陽江入海口展示面
新啓動8個片區改造提升
新開展300個以上老舊小區改造
實施8個老舊街區成片更新
建設棚户區改造項目1.67萬套
新增各類租賃住房1.5萬套以上
●提升城市品質顏值
啓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
新策劃實施18個生態連綿帶項目
每個縣(市)新建1個面積不小於6萬平方米的城市綜合性公園
各區新建改造總面積不小於2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
●完善綜合交通體系
實施聚城暢通工程
建設中心市區至縣域“多向放射線”
實施跨海大橋降價惠民通行
●加強城市精細管理
辦好公共停車泊位建設、主次幹道“微整治”、防洪排澇改造、杆線箱櫃規整等“關鍵小事”
中心市區、縣(市)政府所在鎮(街道)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
深化“兩違”綜合治理和房屋結構安全專項整治
推進區域協同發展:
推動興泉鐵路建成通車
加快福廈客專泉州段建設步伐
深化城際軌道R1線、軌道交通、泉廈金高速等項目前期
文脈 泉州故事有內涵
講好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故事,攜手推動文脈傳承和文化事業產業同步繁榮,進一步彰顯閩南文化發祥地、核心區的軟實力,是百姓所盼,更是政府職責所在。
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●全力以赴推進申遺工作
●出台遺產保護管理辦法
●推動大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
●完成29條古城街巷保護提升
●試點保護提升2條以上歷史文化街區、8個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
●開展古驛道保護修復
●高水準辦好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
綠意 生態底色更動人
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,用之不覺、失之難存。我們要堅持治理和保護並重,讓綠色成為泉州發展動人的色彩。 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●實施大氣減排精準治理項目100個
●抓好流域水質提升“碧水清源”專項行動
●推進土壤治理和修復
●健全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考評機制
●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
●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
●實施綠色製造工程
改革 “泉州案例”謀新篇
“晉江經驗”歷久彌新,我們必須永葆愛拼敢贏精氣神,處理好新發展階段“五大關係”,在改革開放實踐中貢獻更多“泉州案例”。 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●以改革促發展
制定實施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“1+N+N”政策
啓動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
全面推廣“一件事集成套餐”及“全城通辦”服務模式
落實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異地通辦
●高水平擴大開放
爭取增設自貿區泉州片區
開展“泉州品牌專區”全球推廣計劃
實現市場採購貿易出口400億元、跨境電商進出口額80億元
●先行先試推進泉台融合
依託台商投資區、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,推進高新技術產業、工業設計、醫療健康等領域合作
加快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前期工作
民生 羣眾口碑評政績
民生“小事”件件都是政府的“大事”。必須用心用情用力解決民生“急難愁盼”問題,用羣眾口碑稱準政績斤兩。 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●社保
全年新增“五險”參保人數15萬人次以上
全面落實新建城區、居住小區配建養老服務設施
新增養老牀位1500張
●教育
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9000個、中小學學位1.5萬個
支持引進國內外高端優質學校開展合作辦學
支持華僑大學和泉州師範學院建設省“雙一流”高校、黎明職業大學建設國家“雙高計劃”項目
●醫療衞生
全面提升流行病學調查、檢測治療等能力
加快婦產醫院二期、正骨醫院北峯院區、童昌醫院、寶璋腫瘤醫院等項目建設
引入上海六院、龍華醫院、北京天壇醫院
●社會治理
深化“強基促穩”行動
實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
開展安全生產執法年活動
新一年 政府承諾擲地有聲
牢記政府前面的“人民”二字,堅持人民政府為人民服務、對人民負責、受人民監督,做到“擔當、服務、創新、實幹、廉潔”。
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辦好“政策面對面”“新法面對面”“東海潮聲”等互動平台
辦好39個為民辦實事項目
強化政務和效能督查,提高政府執行力
從嚴從緊控制“三公”經費及其他一般性支出
新一年 這些目標努力實現
爭創“四好農村路”示範市、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、省級雙擁模範城“滿堂紅”
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範城市、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示範城市
“十四五”啓程 打造海絲名城、製造強市 加快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
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過程中,勇當發展現代產業體系、深化改革開放、區域協調發展、促進共同富裕“四個主力軍”,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海絲名城、製造強市,加快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。
——《政府工作報告》
現代產業
力爭到2025年,地區生產總值達1.5萬億元左右,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、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42%
培優做強紡織鞋服、石油化工、建材家居、機械裝備、電子信息、健康食品等主導產業
發展壯大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
改革創新
深化民營經濟、財税金融、國資國企、要素配置等重點領域改革
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
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300家、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長20%以上
內外循環
發揮民生消費品製造業優勢,培育“專精特新”產品
建設全球集採中心和雙循環戰略支點城市
跨江跨域
下決心調整行政區劃
跨晉江聯動兩岸、跨洛陽江梯次開發
力爭到2025年,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255平方公里,全市城鎮化率達72%
打造南翼科技創新高地、北翼新型重化基地
在廈漳泉都市圈中發揮工商業中心、閩南文化傳承創新中心作用
共同富裕
實施“四大羣體增收計劃”
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
(本組文字:記者蔡紫旻 陳凌鷺)

(1)凡本網註明“來源:晉江新聞網或晉江經濟報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晉江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 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應在授權 範圍內使用,並註明“來源:晉江新聞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(2)凡本網註明“來源:×××(非晉江新聞網或晉江經濟報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 信息,繁榮發展互聯網行業,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 用,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“來源”,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來源:晉江新聞網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 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繫。
(3)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,請在兩週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繫。電話:0595-85088286。